梁华勇苗乡赤子心

四川经济日报 四川经济网宜宾讯 (记者 严为远 文/图) “海纳沟的山水,盛着我一生沉重的回忆,山水间一道道事物,山水间一声声呼唤,正在艰苦创业的游子,想起你总是眼含泪花?……” 这饱含深情的诗句诞生在苗乡赤子梁华勇笔下,他无私回报家乡的举动更是一段佳话。

3月5日,“向雷锋同志学习”51周年纪念日。梁华勇以兴文县茂撒泉扶贫助学中心名义向母校兴文县麒麟民族初级中学捐款10万元。一年前,他刚出资40万元修建村委办公楼,捐赠给村里做办公室和文化活动室。

梁华勇说:“为报答家乡、报答母校,我建了茂撒泉水厂,要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回报家乡!”

少年壮志不言愁

1972年,梁华勇出生在四川兴文县麒麟苗族乡海纳村一个农民家庭。当地是远近出名的“大山沟”,偏远落后。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小学开始,梁华勇就懂得为大人分担家务,每天放学搁下书包就去放牛、割草、挑水。

人穷智不穷。梁华勇上初中后,学校离家有10多里山路,中午要在学校吃午饭。为了贴补生活,每逢周六他就去山沟里捉螃蟹,星期天再提到离家20多公里的县城去卖,每次可以卖到几元或者10几元钱,节省点就够一周生活费了。

现实让梁华勇早早辍学,走上谋生之路;穷则思变,使梁华勇勇闯社会,立志要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改变命运!

为生存离家打工

1989年,17岁的梁华勇初中毕业后到浙江海盐打工。因年龄小又没有技术,他只好去建筑工地当小工。勤劳、好学、悟性高的梁华勇,深得工地上建筑师傅喜爱,他不但学到了建筑技术,还学到了浙江老板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浙江打工5年,梁华勇从“小工”变成了“师傅”,每月能挣到2000多元工资。但他并不满足,决心自己创业。

1994年,梁华勇回家乡寻找出路。经过反复思考,他选择了当时在兴文投资不多、无人问津的物业维修及家政服务。带上几个老乡,租个廉价房,梁华勇成立了“为民物业服务中心”。他和弟兄们一起疏通下水道、打扫清洁卫生、修理破旧设施。这种又脏又累的工作别人都不愿意干,他却把这个服务工作干得很出色,上门要求提供服务的单位和个人越来越多,服务中心在兴文的信誉也越来越高。

求发展创办企业

2005年,梁华勇凭着积累下的经验,成立了“兴文县勇兴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逐渐形成集安装维修、建材经营、苗木绿化、小区物业管理为一体的服务企业。梁华勇从“打工仔”变成了“总经理”。2006年,公司被核准认证为“物业管理三级企业”。

2011年,梁华勇组建了“兴文县海纳农业科技研发公司”,专业从事农业高新技术、农村实用技术研发,并提供技术服务,致力带动乡亲们致富。公司致力发展“金、木、水、火、土”五大产业:金即果中黄金的猕猴桃产业,木即中草药、苗药、花木苗圃产业,水即桶装水、瓶装水、矿泉水产业,火即优质黑猪腊肉、火烤肉产业,土即蔬菜基地、种植萝卜、花菇产业。目前,五大产业已经初见成效,农民收入逐年增加,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多元。

办社弘扬兴文文化

除了经商有成,梁华勇还热爱文学和音乐,他创作发表过许多诗歌、散文,写有剧本,出过专著,还创作了海纳村村歌,出资制作村歌MTV“海纳之声”。

2012年6月,梁华勇发起成立的“兴文县麒麟文化专业合作社” 正式授牌。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倡导文化强市、文化强县精神指引下,四川苗乡结下的丰硕成果,是一个弘扬和传承兴文县民俗、民间和民族文化以及红色文化的专业合作组织,致力打造兴文农村民间文化高地,通过对麒麟吉祥物、苗家刺绣等旅游文化产品进行深度研发,建立旅游文化产品加工厂、文化产品展销中心等,带领当地老百姓进入文化产业,走上致富路。

捐钱物回报家乡

兴文县大小企业500多家,梁华勇的企业不是最有钱的,但在回报家乡、投身公益上,却是最积极的。

2012年,梁华勇所属的海纳农业科技研发公司出资40万元,修建了200多平方米的村公所捐赠给海纳村村民委员会;为了鼓励海纳村民发展农家乐,无偿资助4户农家乐经营,每户捐赠1万元;又出资10万元为村公路沿线栽树、栽花及制作石刻标语,还为村里成立“茂撒港艺术团”,拍摄四集方言剧——“山里山外”。今年春节,梁华勇不忘向敬老院和18家贫困农户分别捐赠1头黑山猪和200斤黑猪肉。

梁华勇回报家乡的先进事迹,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2012年,他被兴文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被兴文县政协评为“优秀政协委员”。

对此,梁华勇朴实地说:“少说大话、空话、套话,话须真切;多干小事、实事、难事,事在必行。”